近日,海军某部某大队会议室内,一场“学术沙龙”活动正在火热进行,该大队高级工程师黄亮与军队院校、装备生产厂家的人员围绕某新型装备展开热烈讨论。他高兴地告诉笔者:“以往研讨学术问题一般在单位内部进行,视野受限。如今各路专家学者集智攻关,不仅有利于解决难题,还能让大家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提及“学术沙龙”的由来,该大队助理工程师吴健凯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来到基层任职前,主要专注于已经列装部队的常规武器装备和机关参谋业务,对部分新型武器装备不够熟悉。
一次,吴健凯参加学术报告会,精心准备的发言,却得到内容“大而化之,不够精准”“难以在训练中运用”等评价,这让他深感本领恐慌。
为尽快补齐短板,吴健凯一方面结合上级组织的培训集训,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利用院校学习、随舰出海等时机,与各单位战友研讨交流,提高科研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他的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吴健凯的成长经历为大队党委提供了思路。去年以来,他们会同军队院校、装备生产厂家、研究所等多个单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学术沙龙”,通过把其他单位的专家“请进来”、让本单位专业技术干部“走出去”,实现交流互促、优势互补,为研战务战提供智力支持。
翻看“学术沙龙”活动记录可以看到,参与者有军内知名专家,有科研机构骨干,也有基层部队官兵。讨论内容涵盖世界新军事变革、军内外新技术新装备、基层新战法新训法等。大家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迸发创新火花,先后开发多套专业系统软件,取得20多项攻关成果,为一线部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许章林、陈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