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综合新闻门户!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维护扫码消费场景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时间:2025-07-19人气:作者: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办理了一些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022年,针对辖区大型商场停车场要求消费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注册小程序,并索取消费者姓名、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位置信息等个人信息后才能使用线上停车缴费功能,小程序无隐私政策,消费者无法查询信息处理者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方式等必要信息,也无法得知撤回个人信息授权的途径和方法等,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或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市场监管部门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涉案商场立即整改,并进行行政指导或处罚。经过整改,“纯净版”停车缴费二维码已在上海、重庆、湖北等地上线。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扫码消费已经成为很多消费场景中的标配。离开了手机和互联网,很多人可能寸步难行,无法购买商品,甚至无法出行。而举起手机“扫一扫”便可点餐、消费、支付的场景无疑带来很多便利。但是,经营者将“扫码”设置为消费门槛显然于法无据,这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此外,消费者扫码后,相关个人信息可能被窥探、窃取、传播,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故非常有必要对扫码消费予以规范,以免其沦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挡箭牌以及泄露隐私的“黑洞”。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选择支付方式、消费方式显然属于自主选择权的重要内容,如选择现金支付还是扫码支付,选择网络购物还是到实体店购物,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个人意愿。

  对此,经营者理当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选择权,且需要说明的是,经营者不享有“自主选择权”,其无权挑选消费者,也无权要求消费者非得扫码支付。据报道,已有商家因为拒收现金而被金融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由此,要求消费者扫码支付,或者先关注后消费等,实际上是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更应引起关注的是,扫码消费的恶不仅在于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更属于变相强迫消费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进而“收割”流量。特别是一些公众号在“吸粉”之后可能收集、利用消费者的微信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擅自向消费者推送广告等。

  据报道,扫码停车场景中,支付停车费需先扫码关注某公众号,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等。在“前有杆、后有车”的情况下,本不想填写个人信息的消费者只能照做。在某公众号输入任意一辆车的车牌号,就能查询到该车辆在本地各停车场的停车轨迹信息,包括入场时间、离场时间、停车地点、停车时长、缴费金额等行踪敏感信息。甚至有的查询范围由当地扩大到全国。这类信息的敏感性与人身安全直接相关,一旦泄露,生活轨迹图谱可被精准画出,极易产生遭受诈骗、绑架等风险。

  毫不客气地说,这些行为已经涉嫌侵权和违法,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除为订立合同所必需,或为履行法定职责,或为应对突发事件等特定情形的,利用个人信息时,需取得个人在充分自愿、知情前提下的同意。且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现实生活中,人们无非只是消费了几元钱,就可能因为扫码而丢失了个人信息,让人不寒而栗。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有着巨大价值,也更容易被不当利用。扫码消费看似小事,实则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个人信息安全。对此,既需要消费者敢于向扫码消费说“不”,也需要消费者协会依法维权,更需要相关部门制订行业规则,对扫码消费的标准和规程、个人信息的收集标准予以明确,并杜绝强制扫码,提供多种选择,禁止擅自搜集信息等。关键是用公益诉讼、严厉处罚等手段,纠治这种随意设置扫码门槛、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而让扫码消费变得简单轻松,让消费者不再处处被商家算计和盘剥、个人信息不再被随意利用。(史奉楚)

[ 责编:李飞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