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保险是转移、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新兴险种,已成为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数字经济繁荣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发展态势,梳理了国内外网络安全保险技术标准化进展,明确了网络安全技术的赋能支撑作用,并对我国网络安全保险进行展望、提出建议,以期助力网络安全与保险产业的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网络安全保险市场稳健发展
网络安全保险作为数字时代风险管理的战略支点,正以颠覆性创新重塑全球风险治理格局。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3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20%。已形成精细化、多元化产品矩阵,在成熟产业链生态支撑下构建起多层次风险覆盖体系。其主流险种不仅涵盖第一方财产损失(如营业中断、数据修复)和第三方侵权责任(如隐私泄露、系统瘫痪连带损失),更延伸至网络勒索赎金支付、监管调查费用、声誉危机公关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等全流程风控服务。针对AI驱动攻击、加密货币盗窃等新型风险,国外市场已衍生出智能合约安全险、算法偏见责任险等前沿险种,并通过独立保单实现精准风险定价。
相较而言,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增速显著,2021年保费规模约1.4亿元,预计2025年达5亿元,年均增长率近40%。网络安全保险险种以标准化网络安全责任险和财产险为主,覆盖场景集中于数据泄露、DDoS攻击等传统风险。部分险企尝试融合风险评估、威胁监测等推出“保险+安全服务”模式,但定制化产品较少,且缺乏系统化风险评估模型支撑差异化定价。亟须完善标准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安全风险防控生态。
“技术赋能、标准先行”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化
网络安全保险是网络安全技术和金融服务的双向融合创新,以网络安全技术赋能引导网络安全保险规范有序落地,提升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品质效率,正成为网络安全保险业态发展的关键。
各国积极推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化建设,探索网络安全技术在保险标准中的深化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欧盟网络和信息安全局(ENISA)等机构在网络安全保险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IST开发的网络安全框架被广泛认可为业界基准,用于评估企业的网络弹性。英国则有Cyber Essential计划和《信息安全手册》等标准,而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标准如“Essential 8”和《信息安全手册》。英国政府的Cyber Essential计划和德国的电子邮件准则都为各自国家的网络安全提供了指导。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IEC 27102: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保险指南,指导帮助企业在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将网络安全保险与其整体安全策略相结合。
我国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对保险标准的赋能支撑,构建网络安全保险稳健发展的基石。2023年,工信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技术+保险”融合路径,提出建立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完善全生命周期监测等要求,强化网络安全技术赋能保险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标准化举措,增强网络安全技术在保险关键阶段、核心环节的有效利用。一方面,整体上针对网络安全保险应用规范进行标准化建设,深化对网络安全保险概念的理解,明确其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作用,详细说明从需求分析到保单执行的各个关键阶段,提出贯穿保险周期的流程框架与服务准则,确保网络安全保险机制的高效与合规运作。另一方面,针对网络安全保险具体落地实施进行标准化建设,主要聚焦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保前的风险评估,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准确识别和量化潜在的网络风险;其次是保中的安全防护,制定标准化的安全策略和响应措施,增强被保险方的防御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是保后的定损理赔,建设公正透明的损失评估与赔偿流程,保障被保险人在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后能够迅速恢复网络运行并得到合理补偿。
“技术+”有望加速推动网络安全保险质效双升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网络安全技术赋能保险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面对网络威胁环境的持续演进与不确定性,持续性的风险监测与评估成为识别新兴威胁与潜在弱点的至关重要环节,对于前置性地减轻或者规避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赋能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效拦截或大幅降低损失,在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挑战中确保主动权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促进网络安全保险技术创新,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框架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集成提供了平台,这些新兴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我国在网络安全保险实践中,虽已针对保险整体应用建立技术标准,但在具体落地实施方面仍存在风险评估与定价能力薄弱、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我国需结合网络安全保险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以满足网络安全保障需求、引领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为目标,增强网络安全技术赋能,补齐国内网络安全保险领域短板。例如,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能力,鼓励网络安全企业、专业网络安全测评机构等充分利用安全技术手段,开发轻量化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工具、AI自动化检测响应工具、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平台等,提升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精准定价、监测处置效率,逐步构建“技术+保险”协同生态,推动网络安全保险高质量发展。(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魏亮)